鳳凰和龍都是中華民族的圖徽、標志和象征,蘊含豐富的文化。
龍鳳對應、配合、補充,從新石器時代到盛行陰陽五行學說的春秋戰國時期,龍主要是以“陰物”的形象出現,鳳主要是以“陽物”的面貌出現。秦漢以降,龍的身上開始具有象征君主帝王的神性,帝后妃嬪們就開始用鳳、比鳳、稱鳳了。于是,鳳凰便有了一個大的轉化:由陽轉陰,整體上趨于雌性化。龍與鳳凰配合、對應、互補的情形,廣泛地流行于民眾之間,反映在不同地域、不同民族的習俗之中.其寓意,多是陰陽和諧,婚戀美滿,求吉祈福。如中國傳統吉祥圖案中的“龍鳳呈祥”,龍鳳各居一半.龍是飛龍,張口旋身,回首望鳳;鳳是翔鳳,展翅翹尾,舉目眺龍.周圍瑞云朵朵,一派祥和之氣. 到了近當代,龍和鳳凰作為帝王、帝后象征物的年代已成歷史,人們更多的是將其視為“吉祥物”或“吉祥符號”。
現如今龍尊鳳尊在中式婚禮上得到廣泛應用。
銅公坊青銅工藝品采用失蠟法精密鑄造,工藝采用一次性可溶蝕的蠟質材料做模型,然后在蠟模上反復涂覆多層特制的耐火材料制成型殼,型殼硬化后,在蒸汽和熱水中將蠟模溶蝕得到殼型。再將殼型放入焙燒爐中經過高溫焙燒,最后再趁熱澆鑄配置好的合金,金屬凝固后打碎型殼,得到鑄件。后經拋光、打磨、著色一系列工序后,一件件器型精美,花紋繁復精巧的工藝品才能制作完成。